【漫谈中国的大学】
【漫谈中国的大学】(修改稿)
via https://www.google.com/buzz/puff1984/E2XPn2cRcGt/%E6%BC%AB%E8%B0%88%E4%B8%AD%E5%9B%BD%E7%9A%84%E5%A4%A7%E5%AD%A6-%E4%BF%AE%E6%94%B9%E7%A8%BF-%E5%90%BE%E4%B8%81
吾丁
1. 提起中国的大学,第一个必须提到的伟大的名字就是蔡元培。
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年轻时就开始在本乡办学,30岁出头时到上海南洋公学任职,同时继续他自身的学习培养。其
间最有名的就是他拜师马相伯老先生学习拉丁语的轶事。马先生认为拉丁语在欧洲已经没落,没什么学习的必要,但是年轻的蔡先
生认为要学习欧洲的哲学,则必须学习拉丁语,于是拜师学习。蔡先生非常勤奋,每天早晨很早就去马先生的住处敲门请教,有时去得
太早,马老先生甚至还没起床。马先生有感于蔡先生的求学精神,于是索性让他多组织一些人共同学习。蔡先生很快就从南洋公学里挑选
了24名年轻才俊,一起随马先生学习。后来马先生就以这24人为基础,于1903年成立了震旦学院,这就是复旦大学的雏形。人说
复旦是“江南第一学府”,马老先生是复旦奠基人之一,殊不知马老先生还是年轻的蔡元培先生的老师。这样“论资排辈”,开句玩笑话,
北大应算复旦的弟子之辈。一般人所不知的是,在元培先生走马上任北大之前,马相伯先生也当过北大的校长。当时的北大,一派混乱,
校长如走马灯般地更换,直到蔡校长上任,北大才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大学,这是后话。蔡校长是马先生的弟子和晚辈,当属确定无疑。
顺便提一句,南洋公学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可见蔡先生又是上海交大的前辈。
当时的中国教育,刚刚起步,一切都在摸索之中,端赖社会气氛之自由与宽容,教育也很自由。无论在南洋公学还是在家
乡办学,还是在后来的北大,蔡先生都是秉其耿直的性格,坚定的办学方针,不与任何旧势力妥协,“辞职”或“罢学”是家常便
饭,但是因为社会自由,罢学以后,另起炉灶也很简单,所以,那个年代学校经常更换门庭。
蔡先生任职北大校长始于1916年。在此之前的北大,是一座乌烟瘴气的大衙门。学员们一般都是来混日子的“老
爷”,根本不知道“上大学读书”是怎么回事儿,学员老爷们都带着下人,上课时,下人到老爷房间“恭请大人上课”,老爷才放
下烟枪,蹒跚而至。而所谓“上课”,也只是一些规定不变的讲义,学员们也不学习,最多到了考试时找点别的办法应付一下而已。离开
学校,肩上多了个北大的“招牌”,升官也好,谋职也罢,多了一个资本——当时的北大就是这样。
蔡校长留学德国归来以后,先担任了四年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然后上任北大校长。在他的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北大才逐
步树立起了以追求“民主”和“科学”为目标的学风,并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北大的校训。蔡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个杰
出的自由主义派知识分子,坚持信仰,追求真理,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不惜抛弃一切。
北大之所以成为中国高校里巍然屹立的丰碑,乃是因为蔡校长任职期间,为北大开辟的焕然一新的校风和校训。没有蔡元
培,就没有北大。
今天的北大,动辄以“爱国主义”为吹嘘的资本,殊不知这已经背离了蔡校长的北大校风。自由主义是一个高于爱国主义的理念,它可
以包含爱国主义,反过来,当你只强调爱国主义的时候,你就无法追求自由主义了。
从北大展开,当我们回首当年的大学时,还可以看到梅贻琦校长的清华,竺可桢校长的浙江大学等等老字号的中国名牌大
学。这些老一代中国的大学的领军人物,在各自的执教时期,虽然校风各异,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相近的理念,那就是:大学是钻研
学问之地,大学不是有高楼大厦而是有大师之地。这样的理念,是他们普遍持守的信条。这些伟大的知识分子和他们所率领的大
学,其时虽然处于风云激荡的民族危难岁月,但是彼时的中国,仍处于相对的思想自由和学术独立的社会环境,肇始不久的大学教
育,虽然筚路蓝缕,步履蹒跚,仍然在这些出色的校长们的带领下,取得了各自的成绩,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教育基础,这些
大学最迷人的时代,也就是这些校长们掌门的时代。同时,他们的存在,也成为当今尸位素餐的中国的大学后人们颓唐没落的一个个鲜明
的对照,思量起那些声名卓著的先辈,今人能不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乎。
国民政府时期,先有外敌入侵,后有内贼变乱,民不聊生,灾变相寻,和平建设的时间不长。但是国民政府时代,大学教
育没有中断,虽历尽劫难,各个大学仍然顽强地生存和发展,这一段时间,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教育发展
史。
复旦大学的壮大,也是在国民政府时期。复旦当时内迁至大后方重庆,这段历史是复旦校史上很重要的一段。国民政府时
期,政府大力扶持复旦大学,复旦的许多学科的著名教授,就是当年国民政府从浙江大学或其他大学调到复旦去的。复旦的创始人,是马
相伯和李登辉二位先生,现在复旦大学的大礼堂叫“相辉堂”,就是取两位先生各一字而成。李登辉先生其实是一位出身南洋的华侨(确
切来说他不是中国人),毕业于耶鲁大学,他的目标就是把复旦大学建设成“中国的耶鲁”。这样说起来,南北两大名校,复旦是遵循美
式风格成立发展的,而北大则是以欧陆模式成长起来的(蔡校长留学德国)。
除了北大清华复旦浙大这些今天的超一流大学以外,通观今天的绝大多数一流大学,都是晚清到国民政府期间创建的。比
如国立武汉大学,雏形成立于1893年,比京师大学堂还早,正式冠名“国立武汉大学”是1923年;(到今天,只有武大还
正式自称“国立武汉大学”。),齐鲁大学(今山东大学),1904年;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院创建于1902年);中
山大学,1924年;兰州大学,1928年;同济大学,1907年;南开大学,1919年;厦门大学,1921年;四川大
学,1896年;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1895年),哈工大,1920年,等等,加上各地的教会学校,构成中国当代教育的重
镇,成为培养中国人才的摇篮。今天我们耳能详熟的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就是这些大学培养出来的。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历史地来看,国民政府是延续中国历史自然发展的脉络,推翻满清王朝而成立的。时代所限,中华国民政府虽然不是完美
的,但是它至少有两大特点与后来的中共政权有根本性的不同。第一,它的成立是中国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针对满清所开展的一
系列革命活动,从一开始就是中国主流社会里的一批精英人士,痛感于时代潮流和世界格局之要求,自下而上地开始的一个革命过
程。换句话说,国民革命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精英,因着自己国家的需要,为了自己国家的前途而奋斗的一个过程。”第二,国民
政府没有对中国社会进行摧毁式的社会变革,它基本保持着中国社会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到大部分文化传统的既有风貌。换句话说,
国民政府的中国仍然是“中国”。
从第一个特点可以说,国民政府是合法的;从第二个特点可以说,国民政府是合理的。
作为参考,我们来看看1948年国民政府部分政府官员的教育背景。
中央银行总裁:刘攻芸----伦敦经济学院博士
行政院长:翁文灏 -----比利时鲁文大学博士
外交部长:王世杰----伦敦大学经济博士,巴黎大学法学博士
驻美大使:胡适----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教育部长:朱家骅-----柏林大学博士
司法部长:谢冠生----巴黎大学法学博士
交通部长:俞大维——哈佛大学博士
社会部长:谷正纲——柏林大学博士
卫生部长:周诒春——耶鲁大学硕士
粮食部长:关吉玉——柏林大学博士
考试院长:张伯苓——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芝加哥大学名誉博士 (注:南开大学创立者)
司法部长:王庞惠——耶鲁大学博士
立法院长:孙科——哥伦比亚大学硕士
最高法院院长:谢赢洲——巴黎大学法学博士
上海市长:吴国桢——-普林斯顿大学博士
不必多说什么,当年国民政府的主要官员与后来的中共政府官员,在文化教育水准方面的差距,一目了然。当年国民政府与欧美文化
的距离更接近,与民主政制接轨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更高。是否可以说,如果没有内贼变乱,假以时日,中国必能走上一条与今天截然不同
的道路。上帝没有这样带领中国,我们只有一声叹息。
总而言之,清末到民国时期,中国的大学教育基础已经成型,就等着中共来祸害了。
2.陷落与停滞
1949年,内战结束,国民政府转进台湾,中国大陆沦陷,大学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就进入了一个灾变时期,在这
个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学教育中断的十年。
中共的特点,相对于国民政府,截然相反。从结论来说,第一,中共的革命乃是“中国的一小部分社会边缘人士,在外国
势力(第三国际)的煽动和扶持下,为了外国政治势力(苏俄)的需要,以恐怖活动为主要手段,在中国进行的一场推翻现政权的
过程”。第二,中共建政以后,发动了一系列彻底的毁灭式的政治运动,其结果是把中国社会摧毁,历史上那个“中国”已经不复
存在。
一对一而言,中共政权既是不合法的,也是不合理的。
在毛时代,中共第一代强人们靠着枪杆子的威力,还可以尽逞一时之威,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共这两个特点越来越为人所
诟病,而中共自身,根本无法给世人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解释。到现在,中共还在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瓶颈中挣扎,所谓“摸着石头
过河”,就是他们无奈心态的写照。可悲的是,因为这两个胎记过于明显,估计他们到死也不过不了河。
教育是否受到重视,很大程度直接取决于国家的执政者对教育的态度。从最高领袖毛个人的经历以及他的性格来说,年轻
时代的毛,作为一个乡村青年,既没有书香门第的学问传承,也不是名门望族的出身背景,他的个人奋斗,的确经历了千辛万苦。
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打工,其中也有蔡元培先生的间接帮助。但是后来的胡适,则对毛毫不客气,丝毫不掩饰他对这个农村青年的轻蔑。
胡适曾直接嘲笑过毛的古体诗词不通顺。这些当年在北大“受辱”的细节,成为毛一辈子不能抚平的心灵创痛,一旦他掌握了中国的权
力,他就有了机会和权力来报复,反过来羞辱他心里深处那些曾经羞辱过他的人。这就是毛对于知识分子毫不客气地发动一连串政治运动
的心理动机。
1949年建政初期,中共政权尚有很强的欺骗性,不但许多声名卓著的文化人士滞留大陆,甚至海外的部分学人们,也
纷纷禁不住诱惑而“弃暗投明”,所谓“回到祖国的怀抱”。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恰恰是“弃明投暗,自投罗网”,一系列的政治运
动,使得大学教育中断,学问的研究自然无法继续,很多人受到非人的折磨,甚至连性命都赔进去了。现如今,回首当年,虽然很多人说
“不后悔”,那也只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一种自我解脱罢了——一生那么宝贵的时光被耽搁,自己的尊严被伤害,你说“不后悔”,不是
别有用心就是没心没肺。
我们小时候读书时,批判“师道尊严”,后来才知道,堂堂的教书先生,本来都是被人尊敬的,当年反而要接受批判甚至
挨打甚至被打死;后来又说“知识越多越反动”……现在想起来,我们当年接受的教育,都是与正常的价值观相反的。以后的岁
月,我一直努力自我调整,否定毛时代教给我的那一整套价值系统,使自己不至于已被陷在愚昧人的境地。
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的刺激和失败,使得毛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疯子,以至于在晚年不顾一切,孤注一掷地发动
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大混乱超乎了毛的控制,他索性下令把中学生们全部赶到农村去,学校干脆关闭了。
1966年到1976年,10年间没有正常的大学考试和大学教育。这对于一个民族是何等深刻的伤害,现在我们已经
看到了某些灾难性的后果。这期间曾经有过“工农兵大学生”,不用考试,而是通过党组织的推荐,进入大学学习。当时有个很有
名的电影叫《决裂》,表现的就是,农民的孩子不靠入学考试,而是凭着手上的茧子就能上大学。书记举着年轻人的手,看着他手上
的茧子深情地说:这就是上大学的资格!
我们不能否认工农兵的孩子也有上大学的资格,但是我们也不能把大学当成茧子的培训基地。如果手上的茧子就是上大学的资格,整
个民族的智商会变得很可怕。就象今天所表现出来的那样。
中共领导集团,因为从根本上是一个乡村文盲团体,他们最在意的,当然不是教育,相反,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卑,使他们更
倾向于把所有人都变成文盲,因此他们对教育不但不重视,而且还要横加控制。这就是与其他社会领域相一致的“党委负责制”,也就是
给大学配一个“党委书记”,这是实际上的最高领导。大学里的党委书记,与其他单位一样,多数是一些文化水准偏低的党的高级干部,
一般来说都是大学教育的绊脚石。最可笑的是,在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神学院里竟然也有党委书记——无神论者如何管理有神论者,这也
实在是中国特有的笑话。
3.恢复与希望
1976年是一个多事之秋。毛死掉以后,很快发生宫廷政变,中共的务实派掌握了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权不被颠覆,他们开始
回归到比较正常的治国轨道。1977年开始恢复大学教育。很快进入辉煌的80年代,全民振奋,齐心合力,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而讴
via https://www.google.com/buzz/puff1984/E2XPn2cRcGt/%E6%BC%AB%E8%B0%88%E4%B8%AD%E5%9B%BD%E7%9A%84%E5%A4%A7%E5%AD%A6-%E4%BF%AE%E6%94%B9%E7%A8%BF-%E5%90%BE%E4%B8%81
吾丁
1. 提起中国的大学,第一个必须提到的伟
伟大的教育家蔡元
间最有名的就是他拜师马相伯老先
生认为要学习欧洲的哲学,则必须学习拉
太早,马老先生甚至还没起床。马先生有感
了24名年轻才俊,一起随马先生学习。后
复旦是“江南第一学府”,马老先生是复旦
北大应算复旦的弟子之辈。一般人所不知
校长如走马灯般地更换,直到蔡校长上任
顺便提一句,南洋公学是上海交通大学的
当时的中国教育,刚刚起步,一切都在摸索之
乡办学,还是在
饭,但是因为社会自由
蔡先生任职北大
爷”,根本不知道“上大学读书”是
下烟枪,蹒跚而至。而所谓“上课”,也只
学校,肩上多了个北大的“招牌”,升官也
蔡校长留学德国归来以后,先
步树立起了以追求“民主”和“科学”为目
出的自由主义派知识分子,坚持信仰,追求
北大之所以成为中国高校里巍然屹立的丰碑,
培,就没有北大
今天的北大,动辄以“爱国主义”为吹嘘
以包含爱国主义,反过来,当你只强调爱国
从北大展开,当我们回首当年的大学时,还可
学。这些老一代
学问之地,大学不是有
学,其时虽然处于风云激荡的民
育,虽然筚路蓝缕,步履蹒跚,仍然在
大学最迷人的时代,也就是这些校长们掌门
的对照,思量起那些声名卓著的先辈,今人
国民政府时期
育没有中断,虽历尽劫难,各
史。
复旦大学的壮大,也是在国
期,政府大力扶持复旦大学,复旦的许多学
相伯和李登辉二位先生,现在复旦大学的大
切来说他不是中国人),毕业于耶鲁大学,
式风格成立发展的,而北大则是以欧陆模式
除了北
如国立武汉大学,雏形
正式自称“国立武汉大学”。
山大学,1924年;兰州大学,1
学,1896年;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
镇,成为培养中国人才的摇篮。今天我们耳
历史地来看,国民政府是延续中国历史自然发
的,但是它至少
系列革命活动,从一开
程。换句话说,国民革命乃是
政府没有对中国社会进行摧毁式的社
国民政府的中国仍然是“中国”。
从第一
作为参
中央银行总裁:刘攻芸
行政院长:翁文灏 -----比利时鲁文大学博士
外交部长:王世杰----伦敦大学经济博
驻美大使:胡适----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教育部长:朱家骅-----柏林大学博士
司法部长:谢冠生----巴黎大学法学博
交通部长:俞大维——哈佛大学博士
社会部长:谷正纲——柏林大学博士
卫生部长:周诒春——耶鲁大学硕士
粮食部长:关吉玉——柏林大学博士
考试院长:张伯苓——哥伦比亚大学毕业,
司法部长:王庞惠
立法院长:孙科——哥伦比亚大学硕士
最高法院院长:谢赢洲——巴黎大学法学博
上海市长:吴国桢——-普林斯顿大学博
不必多说什么,当年国民政府的主要官
的距离更接近,与民主政制接轨的可能性与
的道路。上帝没有这样带领中国,我们只有
总而言之,清末到民国时期,
2.陷落与停滞
1949年
个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
中共的特点
势力(第三国际)的煽动和
过程”。第二,中共建政以后,发
存在。
一对一而言,中共政权既是不
在毛时代,中共
诟病,而中共自身,根本无法给
过河”,就是他们无奈心态的写照。可
教育是否受到重视,
时代的毛,作为一个乡村青年,既没
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打工,其中也有蔡元
胡适曾直接嘲笑过毛的古体诗词不通顺。
力,他就有了机会和权力来报复,反过来羞
的心理动机。
1949年建政初期,中
纷纷禁不住诱惑而“弃暗投明”,所谓“
动,使得大学教育中断,学问的研究自然无
“不后悔”,那也只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一
别有用心就是没心没肺。
我们小时候读
挨打甚至被打死;后来又说“
月,我一直努力自我调整,否定毛时代
一系列的政治运动
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大混乱超乎了
1966年到1
看到了某些灾难性的后果。这期
名的电影叫《决裂》,表现的就是,农
的茧子深情地说:这就是上大学的资格!
我们不能否认工农兵的孩子也有上大学的资
个
中共领导集团,因为从根本上
倾向于把所有人都变成文盲,因此他们对教
给大学配一个“党委书记”,这是实际上的
一般来说都是大学教育的绊脚石。最可笑的
实在是中国特有的笑话。
3.恢复与希
1976年是一个多事之秋。毛死掉以
回归到比较正常的治国轨道。1977年开